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到底谁更懂教育?


 

最近,一位网友的一则提问: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到底谁更懂教育?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


这个讨论了多年却依旧没有准确定论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人们面前,同样的,与其对应的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再一次被人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编者按



1

教育之“名”,纷争不断

无论是教育大纲的具体制订,还是教育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在整个过程中一线教师与教育专家免不了会进行意见的交流乃至冲突。



而前一时间网上出现的一则问题: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究竟谁更懂教育,更是激起了人们的普遍讨论。“教育专家盲目领导群体”,“一线教师执意脱离群众”等诸多言论甚嚣尘上。而针对这一问题,网友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


很多网友认为,要说教书育人的话,一线教师往往更有发言权,因为他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很多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是离孩子最近的人,有些老师甚至可以说比家长更了解孩子脱离家庭和长辈监管后的真实状态和表现。


用户@水中望月就认为


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相比较,一线教师更懂一些吧。专家当然可以指导一线教师,但不能让教师完全遵照专家的做法,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


用户@淡水无香也留言说:


最具发言权的是一线教师。他们长期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现在学生、家长的态度与想法了如指掌,更懂得事情如何更好的处理。


有的专家纸上谈兵、对于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设定的都是教育最理想的状态,是想象中的。所以,就实际情况而言,一线教师更有发言权。


我们说一线教师最懂学生,因为接触时间长,与家长沟通频繁,在不断教学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最“接地气儿”,最能代表广大一线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总的来说,一线教师丰富的经历使得他们对教育有着自己最真切的理解。


他们每天要面对形态各异、个性迥然的孩子,经历或目睹鲜活的教育案例,掌握着翔实的第一手的教育资料,如果能够认真地观察,加上自己的思考、分享和认识,及时记录下来,到时候,受益的将不再仅仅是自己。


自己可以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重复成功的故事,又可以让更多的人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教益,避免重复的尝试和摸索。利人又利己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二)从事一线教育的专家更懂教育!


而在认为教育专家要更懂教育的用户里,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真正懂教育的专家一定是从事一线教育的。



他们深入学校、贴近学生和老师,从基层磨练起,踏踏实实地调查研究,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探寻教育规律。


用户@明月无风说:


能深入中国各级各类学校,踏踏实实调查的专家,能广泛收集教师、家长、学生意见的专家,最懂教育!


毕竟他要见识有见识,要理论有理论,且有时间去研究。相反,不根据中国教育实际,留几天学而成的“专家”,最不懂教育。


用户@歇斯底里说:


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都是受过教育的。能够站在教育领域从事教育行业,两者的初衷都是为了教育,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利益出发。


教育专家能够走到专家这一条路,证明他已经搜集研究很多种教育现象,总结了很多种教育规律……教育专家纵观全局,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东西是没有问题的……


用户@诚心:


如果专家是从基层磨砺出来的,那么自然是以专家为权威。因为,千军万马杀出来的,必定是人杰。如叶圣陶等一代名家,就少人辩驳。


作为教育发展的引领者,教育专家的重点领域是理论,他们平时主要是研究如何教学、具体教什么、教师的科学教学方法、学生的成长心理等情况。


教育专家们主要是根据到各地进行实地调研或者网络问卷等获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或者提出更先进的教育理念。


2

为什么教师和专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当专家和教师在教育研究领域相遇时,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究其原因,主要是专家与教师所由来的场域不同。



专家一般来自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倾向于用学术性的话语去理性地研究教育。而教师来自教育一线,针对一些教育问题,也有着自己身经百战的个人见解。本应该精诚合作的两方,如今为何矛盾日益加深?


(一)有的教育专家

为何不受一线教师待见?


近年来,关于教师的热点事件很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可站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却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往往因为教育专家们所呼吁的几句话,教师们带着镣铐舞蹈,成了教育体制下的替罪羔羊。

 

的确,在现在,“教育专家”似乎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一线老师和教育专家之间的关系不那么融洽,甚至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尤其是专家要至学校听一线老师的课,不少一线老师是有些反感的,总觉得专家离教育教学第一线太远了,并不理解一线的老师和一线的学生。


曾经听不少老师说,专家,你来我们学校带一个班试一试,看教书有没有你想象那样容易。


而教育专家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从基层,从一线老师一步一步干上去的,这种教育专家应当知道一线老师和学生的真实情况,说话没有那么自带权威和狂妄,理解一线老师的辛苦,说话做事都谦虚谨慎,对一线老师很尊重。


第二类是一线老师一步步干上去,腹中有料,但到了专家层次后,脱离教育教学第一线太长时间,脱离实际,跟一线老师距离加大。


第三类是根本就没有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教过书,没当过班主任,而是完全凭借一套套理论,或者一次次调查数据对教育作出判断和评价,喜欢强·行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往往认为自己的理念就是最好的,这类专家的确很不受人待见,有理论但无实战能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



而如今这句话被一些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专家普遍引用,并把它作为“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没有教会每一个学生”也逐渐成为了一线教师“不懂教育”不可抹去的“罪状”,从而引起了不少教师的极大反感。


教师可以把这句名言当作自己的教育信念不断激励自己,并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职责和理想。强调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提倡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相信并努力把每一个学生“教”好,这是一线教师对待这句名言的应有态度。


这与陈鹤琴先生提出此说的初衷应该是一致的。但是,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专家却不应用这句话来要求所有教师,把教育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罪于教师“不会教”上。


(二)为何越来越多的

一线教师失去了尊重?


正如李镇西先生在文章中所谈:


李镇西:谁才是一线教师

有些人,可能他们不是一线教师,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发表过一篇论文,却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他们也许从来没有机会上公开课,却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了高一级学校。


他们可能由于办学条件差、生源不理想等原因,很少有学生考上大学,但他们仍无怨无悔地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这就是我眼里的“一线教师”。十六年过去了,我依然这样评价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


注意,我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绝大多数”,可见我并不认为所有“一线教师”都是值得我尊敬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某些人眼里,“一线教师”四个字有了另外的含义。它成了一种“人格保险箱”,好像只要说一声“我是一线教师”,就占据了“道德高地”,在人品上就比“非一线教师”要高尚得多。


它成了一种“批评豁免权”,可以抵挡一切批评,好像可以批评任何人,就是不能批评“一线教师”,否则就是“与人民为敌”;它成了一种“吐槽垃圾桶”,抱怨、发泄甚至讽刺、谩骂,似乎源于一个“正当理由”,那就是“我是一线教师”


3

打破专家与教师间的藩篱

 合力才能办好教育


说了这么多,既然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从事的都是教育事业又各有侧重,那么究竟该怎么看待二者的关系呢?怎么从彼此身上获得有益的东西?

 


换一种思路,让我们纳悦每一种声音,不把不同的声音当作“叫曽“或“抱怨”,只当作个人观点的陈述,个人自我情绪的流露,做到文明礼貌地表达就可以的。这也是捍卫每个人表达心声的权利。


一线教授应正确对待已经出现的教育问题,多方讨论多方献策,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踏实稳重风格去落实解决方案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的怪罪教师群体,接受批评,但绝不接受“情绪垃圾”。


其实,一线教师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的土壤,是获得大批数据与实践的来源之地。所以,如果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乐于积累,着力于就某一课题有针对性的研究,三五年后,这样的一线教师定然是实用型的教育专家。


至于教育专家,希望他们可以更多地深入实践,如果专家的观点理论有理有据,可以指导一线教师更好地实践,能对教育起促进或推动作用,那就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专家。


既要聆听专家建议,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道路,也要俯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发现问题及时对症下药。


在这过程中,无论是谁发出声音,都尽量做到不给对方贴标签,既不称专家为“砖家”,教授为“叫曽”,也不呼一线教师为“怨妇“。在教育的领域里,每一个在网络平台上发出的声音,都是弥足珍贵的。


总之,无论是谁,不管什么身份和头衔,只有去认真研究教学和教育的人,更懂教育,您说对吗?


实习编辑 | 李喆

责任编辑 | 王晓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综编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